台灣的低失業年代

發佈時間: 2017-06-25 20:47:35
LINE-SHARE FB-SHARE
工商時報【于國欽】 失業率是指失業人數占勞動力人口的比率,勞動力是就業者與失業者的總合,勞參率則是指勞動力人口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重。 ■以104年7月為例,台灣15歲以上民間人口1,984萬,勞動力1,165萬(就業1,121萬,失業44.5萬),非勞動力819萬,因此勞參率58.7%、失業率3.82%。 在金融海嘯那一年,為降低失業率,政府除了採行常態作法外,還有些非常的措施,例如鼓勵畢業生留校做研究、讓青年儘早入伍、協助人們多投入教會等宗教工作。 這些作法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把失業人口導入非勞動力、武裝人口及就業行列,這麼一來失業率就不致於失控。然而,那些年由於全球景氣蕭條得厲害,無論怎麼輸導,我國失業率還是一路衝破6%,哀鴻遍野,民怨四起,創下半世紀以來最高的失業紀錄。 就業失業 雙雙低迷 但如今情況已經改變,台灣即將邁入低失業年代,而且即使景氣低迷,工作機會不多,失業率也不致走高。此話聽起來似乎有點怪,但我們舉個例子,大家馬上可以明白,今年前5個月,台灣平均就業人數只比去年同期微增7.9萬,創下近8年次低,但5月份的失業率3.66%卻創下近兩年最低。 通常要創造很多就業機會,失業率才會趨緩,但何以如今就業人數增加這麼少,失業率竟可以創新低?這得回到一開頭所提的失業率定義,要讓失業率下降有兩條途徑,一是創造就業,一是降低勞動力(讓畢業生留在校園、儘早入伍,皆是降低勞動力的方法),因為湧入尋職行列的人數減少,失業人口也會減少,失業率就會降低,川普前年選總統時就提到這個事實,美國近年失業率能降至5%,正是有近千萬人退出職場所致,因此失業率的降低並不代表民眾的生活已經好轉。 我們以此來對照台灣的情況會發現,近年台灣退出職場的人口(非勞動力)並未大幅增加,勞參率甚至略微升高,這和美國情況不太一樣。換言之,我們今天能以在就業成長緩慢下享有低失業率,並不是拜「非勞動力」人口大增,那麼是什麼原因呢?是人口成長趨緩所致。 依國發會估計,我們人口成長不但逐年趨緩,甚至在8年後就會轉為負成長,事實上,我們15∼64歲工作年齡層的人口近4年已呈負成長(以年資料而言,去年開始下滑),這代表每年湧入職場尋職的人口不再會大幅成長,在勞動力成長放緩的情況下,只要市場上有些許工作,失業率就會降低,這就是台灣今天的情況。 我們出生人口由過去一年30∼40萬至92年降至22萬,此後逐年下降,99年甚至降至16萬,光陰似箭,低出生率年代的小孩已漸次長大,如今已邁入15歲以上的人力。由此可知,人口趨緩以致勞動力趨緩的情況會日趨嚴重,這本是一個危機,但竟可以讓失業率下滑,說來有點滑稽。 低失業率 非喜乃憂 若說美國過去10年失業率降低是拜勞參率降低之賜,台灣未來10年失業率降低則是拜人口下滑之賜;美國人口仍持續成長,只是隱藏在非勞動力裡,從勞參率降低即可發現其勞動力的異常走勢,但台灣是從源頭的人口下滑,勞動力、非勞動力雙雙趨緩,以致勞參率仍相當正常,然而在這個正常的勞參率、失業率下,其實已是隱憂重重。 少子化、高齡化為台灣所帶來的人口趨緩、甚至負成長已在所難免,而由此所牽動的勞動市場新現象,必須重新檢視,審慎解讀才行,這個低失業率,非喜乃憂。 原發文處:http://ppt.cc/1krCI